家属原谅肇事男孩:深刻的宽恕课
■及時評論 劉璧潔
近日,常德一名12歲的男孩騎車撞倒一位老人致其身亡。老人的子女從長沙趕來,將老人埋葬後離開,沒追究任何責任。離別前,他們還叮囑孩子的母親,説孩子以後的路還很長,不要把老人的死訊告訴孩子,就説老爺爺去很遠的地方治傷了。
至親死於橫禍,子女自當生活在巨大的悲傷與憤怒之中。可是,顛覆所有人想象的是,事情完全沒有像常態那樣發展下去。在悲慟之外,他們沒有追責,沒有抱怨,甚至,還主動為肇事孩子的將來着想……整個事件,美好得就像是聖經裏的故事,每個字都讓人震驚,每句話都讓人重新思考何為價值底線。
自古以來,一旦發生命案,出於同情心的本能,公眾的第一反應,就是站在死者的立場對加害人報以最大的批判。因此,當新聞事件中的肇事少年,被這樣一種“不可思議”的方式寬恕時,人們都不由自主地在靈魂深處被深深震撼。事件中,少年和母親發自內心的內疚和感激,讓人們真切地體會到寬恕與大愛的力量。
孔子説,以德報怨,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筆者無意以事外之心,去要求受害者家屬都去效仿,也不恥於用常人難以企及的道德,去綁架他人,可是在轉型和急需道德重建的中國,我必須要為這些用大愛寬恕的人,點一個大寫的贊,因為在這個戾氣漸重的社會里,我們太需要這種品質,以及這些人。